Wednesday, November 30, 2016

《才不是魯蛇》-也想用隱居這種詞啊







東京竟然快到ATM也會讓人措手不及?!聽到大原扁理這樣說,自然感到一陣想笑,同時會覺得同感。不過,有時候在ATM機前會看到排很長的隊吧?有一次,竟然已經就快排到Kathy了,前面那位女士卻因為一直匯不出去,而卡在那裡。原本在前面還有一位男士,可能因為受不了等待而離去。完全沒想到,那個女士回頭對Kathy說:你怎麼不去對面的銀行領錢呢?(明明你才是跨行匯款,在哪裡都無所謂的才是你吧。)難得有耐性等待,卻遇上這樣的人……。

他本人正試著在台灣採取同樣的方式生活,也就是所謂的「隱居」。真不知道會不會成功?在台灣,公寓以下的環境,根本幾乎不會提供可以料理的條件。然而,還是希望他可以成功。

圖片來源:Amazon.co.jp

一看原本的書名,第一個反應是:這書名也太長了點。完全不是像書裡直接了當地說「我在隱居」這麼明快,而是一種像是形容詞般地書名。可能多少還是有種「最好還是不要太跟這個世界作對比較好」的感覺,當然,也沒必要刻意作對。至少讀起來,並沒有這樣的意思。

光是讀到「沒有手機、沒有電視、沒有社交」,不由得想,找到同類了!然而,如果說這樣是同類,說不定也有不少也說不定。可是,既然沒有什麼社交生活,當然也沒有什麼存在感,彼此也不會互相知道是很正常的。沒有存在感,大約也是給人的印象吧?(還是錯覺?)可能在世人眼光中,無法被理解的時候非常地多,誤解的情況也非常地多,需要解釋的時候倒是不多。大部份的人都無關緊要,只有少數又少數的人有往來而已。

能在20多歲看到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,而且去執行它。或許,大原扁理本身擁有超乎他個人說明的生命力,至少,是具有某種力量才可以撇開別人的眼光,專心地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。說來,好像休假日是五天,聽起來十分愉快(事實可能也是愉快),而兩天的工作本身可沒太輕鬆。換算起來,說是五天休息是為了補充那兩天工作的精神與力氣也不為過吧。

拜生病所賜,雖然偶爾還是低燒,所以看書的速度比平常慢得更嚴重。可能因為內容確實寫到類似的感受,一天讀一點點,仍然感到不需太用力就可以理解,甚至感到「就是這樣,沒錯」的認同感。好不容易這兩天看完,小雪的節氣也都要走到大雪了。當然有手邊該做的事還沒完成,讀到「不要勉強」,自然稍微也安心了點。(卡在手邊的事也剛好卡在一個很麻煩的當口)

多少人可以認同不用手機?有點好奇這個問題。學生時候,因為已經大部份的同學都擁有手機,原本沒有手機的Kathy雖然有市話(有線電話),但幾乎完全不理會的狀態。當時,和同學們的生活也有根本上的不同。一方面,Kathy的課常常排得很多,多到需要向教務處報到的程度,教務長希望可以面對面談談選課的問題,必須見教務長一面才行。另一方面,除了上課,還有打不完的工,平常日需要打工,長假有兩份工也不意外。剩下的時間,真的只想用來睡覺。可是也沒有只用來睡覺,參考書目還是會儘量讀,自己做報告。社交生活以娛樂而言,算是非常少吧。

後來,為而緊急聯絡可以方便點,而辦了手機門號。沒想到,原本這樣的立意,卻被扭曲成「因為有手機,隨時都可以打」的情況。弄得就算是在工作或是上課,也會只是打來為了聊天的電話。那個人也不是別人,最常這麼做的就是當時每個月固定向Kathy取走所有薪水的親媽。心想,這也太亂來了吧。但一點辦法也沒有。幸好,一直都是設定震動的狀態,也不會一直帶在身邊,只有身邊的人發現手機一直在震動,才會問:你要不要回一下?回了也只是說想聊天而已,真的很困擾。爸爸工作的時候,好像也有這樣的電話,但不會說是為了聊天,次數也沒那麼頻繁。不過,他人多少也會覺得,這樣的電話有點奇怪吧?無從說起,只能放棄。

留言功能,幾乎沒有人利用,這也很困擾。例如,可能是某個公家單位打來的,但完全不留言,也不知道是什麼事?又不知道電話是從哪裡打來的?回撥也沒有用,可能另外有分機或是什麼節費號碼的情況根本無法回。結果打來的單位,怎麼也不會留言說明有什麼事要聯絡,結果就這樣說不定什麼費用沒有繳到而又要回過頭去向對方說明,既然打來,留言說明清楚也很合理啊。還是一樣很困擾。終於沒有什麼社交生活時,確實蠻輕鬆的。而且,這樣的傾向愈來愈明顯。大原扁理也說,他會利用寫信這樣的方式。這點,又巧合地和目前的生活十分相似著。但還是沒有過著完全沒有手機的生活,可是它多半也只是輔助工具。(由於大家沒有付錢買Kathy的經驗,就不特別提了。笑。)大原有幾次寫道,為了對得起掏錢買這本書的人,所以寫出來比較對得起的情形。感覺還真是想說句:感謝分享啊。(笑)

不同的是,就算不是肉食為主,但還是有些物慾。最明確的證明,不就是買了書了嗎?喜歡看書這件事,倒是大原也是一樣的。這個興趣,多半應該不是後來長大隱居之後才會養成的居多,也只能猜測,可能他本身從小就這樣吧。喜歡看書和成績好壞完全沒有什麼成不成正比的問題,單純只是興趣變成習慣而已。以前曾經非常仰賴圖書館,然而,後來有陣子發現圖書館的書也很有限,加上看書的速度實在很慢,真的是一個字一個字地讀,借書的日期非常有限,像今天這樣陰雨的時候,也會覺得躲在被子裡看書會很舒服……,總之,由於各種原因,還是無法丟掉這個習慣,買書來看還是比較方便的方式。如果可以像《查令十字路84號》(84 Charing Cross Road)一樣,一邊寫信,一邊買著便宜又喜歡的二手書,應該會更令人愉快吧。

談到社交,之前才發現,原來一直就不喜歡這件事。並不是對所有的人,而是,只要少數人往來就好。究竟有多麼無法融入一般人的社交?好像從在學校午餐寧願選擇在老師辦公室用餐,就能明白。當時自己完全沒發現,只是當時老師並不怎麼在辦公室用餐,但用餐完回來也多半是休息,簡單寒喧一下,不想說話就不用說話,需要說話才說話。後來,老師也將辦公室的門鎖交給Kathy,讓Kathy可以在沒有上課的時候去使用。(聽起來有點誇張吧?)連在學校都會有固定的,稱不上什麼秘密的地方為基地,不論是從人群當中走出來喘氣也好,或是單純只是想獨處時,有個地方可以隔絕自身與世界的距離,才有辦法完成學業也說不定。(說得好像有點嚴重)學生時期當然會有同學之間的往來,甚至是社團的往來。如果有想看的電影,通常也不會是和同學一起看,想到一提起想看什麼電影,同學也多半會表示不想看,根本是永遠的少數票,直接棄權。一方面也不想勉強他人看只有自己才有興趣的電影。不過,這種社交上的無法達成共識,本來就十分容易演變成,多半只從事一個人可以做的事就好的情況。

另一個大原沒有特別明確在書中提及,但想在這裡提一下的是,死亡這件事。北野武也在著作中提到,死亡是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既定存在事實,完全不去想這件事,本身就是個問題。大原沒有用到這麼嚴肅的說法,可是,他每天過著明天死掉也沒有什麼好擔心的日子,從基本上來說,已經思考過「死亡」這件事了吧。

有段時間真的是一無所有,雖然那段時間並沒有任何人發現,甚至還有不少人以為Kathy是十分光鮮亮麗的生活。可能因為真的一無所有,所以每天睡前,還會感謝一番:今天這樣過,真的非常感謝,也沒有什麼遺憾。(笑)只要不被嚴重的外力干擾,大約都是如此。為什麼滿足?從經濟面上來說是一無所有,生活上,只是感到滿足而且平靜。不特別期待明日,只是想著今天,現在要做的事,然後去做,其他的也不必要想太多。把希望寄託在明天,是一件不怎麼合理的事,「明天」會不會到來?都是個未知數。現在的自己應該是最重要,所以未來這種事,不用特別去設想比較合適。如此而已。

有沒有可能未來也能過著類似隱居的生活?不知道。如果可以的話,應該不錯吧。現在人和人的距離實在太近,不是住在偏鄉,郵筒也在附近已,可是想到可能遇到鄰居或是其他人,甚至這種情況也會感到有點麻煩。明明就要出門寄信,卻被警衛叫住,問要不要領掛號之類的,怎麼想也很奇怪,因為回來再領也不會怎麼樣啊。不得不和人對話的機會只要增加,焦慮感也會跟著提高,特別是在理解之外的情況發生時。

但要過著完全不靠超市或便利店的生活,在台灣還真的不算容易。許多地方已經不再或無法種植,也無法交流。自己種,份量也很有限。廚房、網路,通常不是什麼單身而且不是住在公寓或獨棟房子,只是住在套房裡的標準配置。有的房東甚至連水、電費都想趁機撈一下……,說要隱居,下定決心說不定還是可以做得到。在台灣,另一個不知道算不算得上特別的情況?可能想隱居的話,身邊的人也會希望不要這麼做比較好。可能還會勸說,這個年紀好好奮鬥打拼不是很好嗎?要為將來打算啊……。明明也不是一定和世界完全脫離,但周圍所謂「為你好」的人真的不少。卻沒有真的想過,誰也無法替代另一個人過。給了建議,也請讓人有拒絕的權利,而不是丟一句「不知好歹」之類的。畢竟這樣的建議,往往多數是蠻不負責任的,就算聽了建議而過得不幸福,和提出建議的人一點關係也沒有。確實是很為難,不是嗎?

心力真的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,要獨自這樣生活,除了身體要自己照顧好(許多人無法符合這樣的條件),意志力也需要非常堅強才行得通。有興趣的的人,可以讀讀看這本不厚重的小書。這類的書,慢慢地也開始多了起來。不認同的人,也可以參考看看,這種和主流價值不太一樣的生活的精神也許沒有那麼糟糕。



附帶一提,Kathy已經有12年沒有看電視了。


  • 《才不是魯蛇》試閱

  • 大原扁理のブログ
  • Tuesday, November 29, 2016

    同不同性,都不平權啊!

    台灣守護家庭
    下一代幸福 聯盟 fanpage

    社團法人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TAPCPR
    TAPCPR fanpage

    以上正、反雙方的連結都附上,包含facebook的部份。因為可以寫的太多了,所以懶得寫。唔,這樣應該很莫名其妙吧?當作每一次都是第一次看到Kathy的blogging,那可能會需要解釋一下。但不想解釋應該也是個人權利之一部。好吧,我想不出來有什麼好反對的,只是這樣而已。

    想結婚的人就結婚,不想結婚的就不要結婚。對於異性戀的人,既沒有違反社會秩序,又沒有違背善良風俗的情況下,不想結婚的人被歧視的情況,根本不亞於任何非異性戀的婚姻權利問題。僅僅只是因為沒有婚姻關係,不是因為沒有伴侶,也不是沒有交往的對象,而是「沒有結婚」就不一樣了。(就不是人了嗎?)

    不知道為什麼這次連異性戀的不婚也被拖下水?整個其實很無言。


    先談一下為什麼認為沒什麼好反對的想法吧。首先,引用一下「反對同性婚姻入法6項理由」:

    一、
    1、拼經濟?不知道是否誤解?現在早已不是農業社會,是哪裡多子多孫多勞動力?在舊社會當中,生十個、八個,但活下來的可能是六個,含一個送人收養。這樣的情況是真實存在過。(過去式)

    2、……"幾乎所有涉及婚姻、親屬、生殖、財產繼承、保險撫卹之法令全都需要檢視與修改"……這不是理所當然嗎?沒有人常常想,立法院每次都吵得跟真的一樣,但認真檢視、審查、考量,不只是針對同性婚姻的相關法律制定而必要,而是針對所有的法律在修改或新制定都必須的,不是嗎?如果還有立法委員有力氣在私領域上搞什麼婚外情,或是跟人賭什麼跳海之類的(這裡提的不是同一個人),那還真是有點太過輕鬆了點。

    二、
    1、有閱讀困難?這一定是新問題。法國是具有伴侶制度,這點對於像Kathy這樣的異性戀,少說也有點實質上的參考性。突然又跳到美國同性婚姻合法化……勉強一點,還是可以大略知道在說什麼,不過,省略的部份也太多了吧。光是法國的伴侶制度要說清楚都要非常費力呢!真的!

    2、「亨利八世統治以來最大的衝突」……國中的歷史課本有吧?(真的很久沒接觸了)亨利八世是為了自己想離婚,天主教當時在西方有龐大的勢力卻完全反對離婚,結果,亨利八世就自己主張新的教義,變成離婚不用受到羅馬教廷的約束……稱為宗教改革,但實際上的權力鬥爭和根本為了私利所做的,在當時而言,與革命無異。現代西方能夠離婚,好像多少還得感謝一下這個改革吧?

    三、
    1、為什麼歐洲全部通過,臺灣才能夠做?怎麼想也很奇怪啊。因為歐洲可以學習的部份確實也有很多,但是多半在臺灣也不怎麼受重視。這不是指應該無視東方文化,而是既然要截長補短,各方面都可以考慮才對。例如,教育。「性」在歐洲文化上要列個重要順序的話,不在前十大吧。目前的移民問題、工作、經濟、教育、社會福利……,多的是明明別人比臺灣先進,結果根本無視也不當回事的情況。

    2、英國脫歐,所以還少一個原本可以列為歐盟的國家。(誤)歐盟的原意不是所有的歐洲國家一致化,是經濟上採取的地域性盟約組織。東十協現在也不知道是怎麼樣了?沒有看電視,電視也不會認真談這件事吧。(完蛋了,快懶得寫下去了……)

    四、
    1、少子化應該是異性戀的問題吧?不幸地,kathy和目前的總統一樣,都是那個問題之一。(竟然有總統級的問題?!)不結婚的人,也有人生孩子。很複雜的情況,與其考慮少子化,還不如大人認真想想該不該任性地生小孩吧?生、育,是完全不同的問題。這個世界是否適合一個孩子長大?沒有人憂心嗎?

    2、在70、80年代,新台幣不到4萬就能養得起普通的四口之家,而且還含房租。現在卻是許多夫妻過著雙薪只養一個孩子就很辛苦的情況,老人家也多半不太可能送養老院(花費真的太高)。城鄉差距存在,而常常多數人談論的是城市裡的情況。在找租屋的時候應該就會發現,條件普普通通,交通也不是很便利的小房子,就需要萬把塊以左右的租金,這還不是什麼公寓,很可能只是個套房。少子化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,不正是異性戀者也開始理性一點點地思考起經濟的問題嗎?而且,總也不能把自己的生活全拋棄,只是一直生。這只會產生更多社會問題啊。

    3、談到生育,目前還沒有機會讓男性也有生育的能力(真是可惜),然而一直談拼經濟,不僅壓力大到不孕症的診所數目可以跟醫美相比。還有女性生育的權利在勞基法中沒有真正落實,婚假可以請,但育嬰假呢?勞保局給的「育嬰留職停薪請領資格」中提到依據性別工作平等法。辜且先不論性別工作平等法的完善性,但落實性真的不足啊!中、小企業一定又說這個沒辦法,而勞委會又會說,沒辦法是正常的,應該共體時艱……。

    五、
    1、青少年的十大死因……。這個真的很可怕。因為自殺進入青少年的十大死因也是近幾年的事,想來都感到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。還有,青少年在民法上所認定的成年為20歲。什麼時候臺灣這麼開放地認為青少年可以有性行為也沒關係?直接跳級到「性行為導致愛滋病傳染」!滿18歲就有投票權,民法上都還是個未成年人,但還是規定可以有公民權。光是想到這裡,就感到各法邏輯上有點混亂。只有Kathy這麼想也說不定吧。

    2、成年異性戀者濫交而感染愛滋,難道就不說嗎?總是好的也要說,但壞的也得說明白比較好吧。其中有一個說法真的很好笑,卻很真實,異性戀如果想驗HIV,最不會被為難的方式就是告訴醫生性伴侶去過"某個"國家買春。其實可能只是因為一生當中也有幾個交往過的人,或是不同的時期有過幾個沒有深交的性伴侶,抱著檢查總比沒有好的想法時,也是有不少人會定期檢查的。另外,還有一些是被認為是毒品和刺青……之類的因素,而被考慮要求檢查HIV。換言之,HIV仍然有污名化的現象。有些根本是愛滋寶寶啊!又不是這些孩子願意的……,有人可以明白嗎?(無力感)

    六、
    1、未成年子女的最佳利益這回事,真的不是什麼父母雙全就好的事。(這六點真的過度簡化所有的事)虐待自己親生小孩的事,總是時有所聞。父母是否有長期承諾也未必,但因為具有直系血親關係,小孩也還不知道或無法求助,每年這樣死掉的孩子究竟有多少?(好可怕)

    2、血親或非血親的父母,是否真的只要是一男一女對未成年子女比較具有優勢?看現在的孩子,不就知道了嗎?大人們真的很奇怪,一天到晚批評一代不如一代,不上進,沒有野心……,假設這論點為真,那麼這些孩子也是在一夫一妻制下產生的啊。為什麼沒有愈來愈好?大人不需要問一下自己嗎?假設,批評為假,那大人一直不斷地說,又是為什麼?批評孩子等於激勵嗎?這也太恐怖了。無法想像不斷批評孩子可以稱得上是「愛的教育」,如此而已。


    以上小結是,論述不夠完善,不夠完善的論述,就無法被驗證為真。當可被驗證為真,才是科學,不是嗎?大人如果坦誠一點,清楚地面對,就算說出「我就是不喜歡,感覺很討厭」,也沒關係。畢竟,感覺也是真實存在的。雙性戀可以和異性結婚為什麼沒問題?這點,就很打擊吧?小時候,一直覺得「人」的基礎應該都是一樣的。長大才發現完全不是這樣時,失落感無比沉重。

    身為一個異性戀者,從來沒有感到平權過啊!光是不生不婚,這種總統級的決定,就算不是總統,也能決定自己的人生吧。絕對沒有一般人想像的容易,即使無視也是一種方式。以Kathy而言,光是要面對民法繼承篇裡的內容,就覺得十分為難。身為重組家庭的長女,明明血親沒有往來,也稱不上有什麼關係,唯一有關係的父親也過世了。結果,法律卻規定這些人只是因為是血親,就給他們繼承權。就算沒有什麼可以繼承的,還是會感到,法律竟然規定一個人該給血親多少才合法,而不能全數捐出去就算了。怎麼想,這個繼承篇,也太亂來了。

    大同世界是一個很美好的理想。讓我們一起用「人」的角度來一起商量這些問題吧。就算同性婚姻成立,也一樣會面臨到許多異性戀者的類似問題,大家一起在同樣的基礎上談談如何養育孩子?離婚該怎麼辦?稅賦和社會福利問題、節能減碳、國際問題……公民權一樣,稅和保險繳的也一樣,然而只是因為性別而不能結婚,理想就變成空談了。真是悲傷……,不是嗎?


    沒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遊戲……

    Thursday, November 24, 2016

    衝擊?-《說真話的勇氣》




    ↑此影片有字幕



    一看,今年這算是第一篇,卻已經是年終歲末的時候……。原本就預計讓它長草,個人當然不太介意,流量也小,所以也沒有什麼人會介意吧。

    過著不看電視的日子,查了一下,原來已經過了12年多。12年來,除了少數的時候有點困擾,例如,我沒有看到Tim Duncan的退休,當然也沒看到小熊隊贏冠軍,沒有看到Ichiro的三千安……差不多就是這樣的程度而已。可能多少會被說和世界脫離很久了(下次有機會再談隱居吧),根本不知道這世界發生什麼事吧?即便如此,最近mouse和keyboard相繼不聽話時,想找款新的取代,結果面臨到不可理解的麻煩。這東西竟然一年多就不行了啊!結果賣的價錢又比以前的舊款貴很多,這個世界充滿各式各樣的消費感。電視這種東西如果可以不要的話,也會希望可以說「請把這東西移走」。然而,因為世界上的人多半還是會看電視,房東也會認為這東西如果現在移走了,下一個房客需要的話怎麼辦?找個地方放可不是每個房東都願意的事。也就這樣放在旁邊,佔著位置。

    然而,還是有點在意關於NASA最近觀測到太陽活動力下降這件事;或是,今年秋天下了不少雨,確實在感受上及實際溫度上都提早進入寒冷的季節……小冰河時期真的要來了嗎?真正面對的時候,會很可怕也很困擾吧?地震或是火山活動其實有點太頻繁了點,不針對這些事好好想好對策,當作沒事一般地活著的人,真的很多啊。只好抱著「算了,無所謂啦」的心情繼續下去。

    悲觀?沒錯。但樂觀是要做什麼?不正是過度樂觀所以產生許多問題的嗎?這篇看的人反正數得出來,所以就非常任性地寫。應該不會有什麼人看到,然後來跟我說:你不可以這樣。(說了我也不會聽吧)

    圖片來源:城邦讀書花園

    東急鉄電為什麼做這系列的廣告,結果許多人糾結在「化妝」這一個?個人不是很清楚。就個人的立場,廣告本身有整體表現令人不太愉快(不懂語言的好處就是直接受到畫面衝擊,完全靠的只是感受),要人接受,確實相對有困難度。至少,原本至少看起來可愛的女生,結果突然露出很可怕的樣子,又跳又唱,怎麼看都是她比較令人困擾……。(仁村紗和的粉絲們,真是抱歉。)不過,當我很努力回想有沒有這件事時,確實在日本遇到過,結果對方根本不是日本人,是韓國人……。「喔,原來是韓國人啊!」,只有這樣。但是她們接下來的自拍動作,我就有點害怕了。這也只是剛好遇到的事,究竟有多少人會這麼做?並不清楚。沒有電車之前,當然也不會有這樣的宣傳,大家都是先在家化好妝才會出門,總不會到別人家,才對主人家說:不好意思,借一下你家讓我化妝。

    顯然,北野武在《說真話的勇氣》提到的道德具有時代性,本來就是合理的。為了活命,所以不會說國王沒穿衣服。而君主制不再,國王要是真的沒穿任何衣服,也只是國王確實沒有穿衣服而已。

    對於小學課本上的內容這麼在意的人,而且不是因為任職於相關的單位,把課本研究過之後,認為不合理,而寫成一本書,說不定比許多盯著孩子做功課的父母還嚴肅地看待教育這件事。不是為了成績而考慮,義務教育中使用的課本內容是不是合理這件事,長期一直存在。有些可以被合理解釋,例如考試也有這樣的題目:搭車的座位順序是如何?分成自家車和計程車之類的不同。或是走路的時候,應該走在長輩的哪個位置?這些事,可能有人完全不知道也說不定,但知道的人,多半也不見得說得出來原因。不過,這兩類題目還是可以大略自己推測出來。

    一般人應該還是會同意世界是不斷在改變。可是,往往涉及到長幼、權力、性別時,就會產生不少困擾。像是男性化妝的人口也開始變多了,那男性可以在電車上化妝嗎?這真是麻煩的問題。明明是被暴力對待的孩子,卻一方面強加「如果不孝順就是不對的」,所以被長輩暴力對待就可以嗎?也不能這麼說啊。這個問題同時存在著權利與長幼的問題。

    究竟道德是什麼?上課的時候當然會有,這只是針對個人性的部份。換言之,Kathy以前上課這門課當然是必修,叫倫理學(ethics)。另外,還有後設倫理學(meta-ethics)。光是道德哲學就有許多麻煩的論述,要對孩子說明「道德」這件事,最好還是不要用「你不用知道為什麼,只要記下來,並且這麼做就對了」的方式比較合理。在某種程度上,這不過是在教孩子一個事實,因為他還小,所以沒有權利(力)主張自己的價值觀,一旦他掌握的權力(利)夠大的時候,他高興怎麼做就怎麼做。(呃,這沒有在指什麼時事題。)

    另外一本《超思考》(究竟有多少本北野武的著作?)
    圖片來源:時報文化悅讀網
    這裡其實有一篇關於廢死的文章,有興趣的人請抱著看一下也不會怎麼樣的心情讀一下也不錯來看吧。廢除死刑或不廢除死刑?這個議題和通姦要不要除罪化是差不多的感覺。(竟然說差不多?!)

    先得有些想像力吧。也許,因為北野武先生工作的關係,常常會需要許多想法。有些會被認為是太離譜,有時仔細想想,說不定是想像力不足才會演變成非常僵化地拉扯也說不定。某個方面來看,他還是具有某種新、舊文化在傳承或延續的大哥的權威感。而這樣的權威感,他個人可能也會在某個時候發現,是否已經不合時宜?怎麼辦?可能提出的想法不是最好的,但總比什麼都沒有來得好一些。

    通姦如果要除罪(從刑事變成民事),那可能就要認真想一下,如果配偶和別人睡覺時,該求償多少錢?這種笨問題開始。想要高一點的價錢?這樣不就是抬高了配偶的身價了嗎?(情感上很難認同吧?)如果要求的價碼低了,那來自於「意外」的錢也就少了,不就少了花錢的機會了嗎?是要以次數來計算,或是以時間來計算?真的會延伸出不少問題出來。何止是道德問題而已。

    如果要問電車上化妝可以嗎?大家還是先看一下網路上各種化妝的影片好了。大部份的日本女孩子真的擁有非常高明的技術,也有比較樸實的(技術性相對較弱的),大致上而言,真的很難想像她們化妝時的樣子。大約是時代在改變,所以也開始有日本女孩子化妝的影片出現,年紀多半不會高於30歲。(當然也有可能40多歲的女性)亞洲化妝的男性影片也很容易找得到,特別是韓系妝(真不知道為什麼是韓系?)。不過,貼海報在電車站告訴大家不要一直滑手機,基本上也很好笑。這些人明明就不會看到海報啊!在他們面前跳舞,當然是一點用也沒有。同理可證。

    以下是一個西方女性的化妝影片:



    以下是幾位男性的化妝影片:






    生活中的許多事,想想,常常也會有點意思的。

    我的網誌清單

    wibiya widget

      © Blogger templates Psi by Ourblogtemplates.com 2008

    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