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May 26, 2009

icq到Facebook

Blog出現之前,曾經有一段時間時興的是「個人網頁」。這類的個人網頁,極少是用來抒發個人生活,或是閱讀習慣,既沒有RSS,更沒有FireFox,幾乎都是For IE Only的網頁。雖然以目前的閱聽習慣來說,當時的個人網頁顯得非常陽春,有的已經設計成目前Blog的雛型出現。如果你欣賞這個網站的話,可以e-mail給網站的主人。聊得愉快的話,很可能會再進一步透過icq交談。

然而,那還是一個撥接為主的時候。即便聊得來的人,常常也必須約定好時間使用icq對談。這個方式對於Kathy卻不怎麼有用,被什麼東西綁住的感受,會令人反過來想,如果想上線的時候遇到談話的對象,而不是刻意約定的話,會感到:啊!真是巧啊!即使如此,到這個程度,距離和對方見面還有一大段距離。

那是一個非常簡單也因人而異的世界。當然有可能是因為Kathy個性不好的緣故也說不定,那個時代所認識的網友,後來經由不同的機緣見面、談話,變成朋友,雖然僅僅只有少數4、5個人左右。目前仍偶爾會見面,知道彼此的居所,知道彼此的電話,甚至會認識他們的朋友,他們也會認識Kathy的朋友。也許,後來有的演變成,自己的朋友和對方成為好朋友,自己也和對方的朋友變成更好的朋友。

自己真正的生活仍然繼續著,透過網路的交流也繼續著。網路上的交流,在某種程度上轉變成現實的生活。這個人喜歡讀村上春樹並且喜歡比較素人的音樂;那個人喜歡聽陳昇,並且和另一個人一樣喜歡相聲表演;而另一個因為喜歡音樂,後來甚至轉而從事唱片買賣的工作,而且偏好美聲的流行音樂,對於名牌有著強烈的偏好……像這樣,點點滴滴累積起某種圖象。

生活有沒有變得比較平面呢?不是很清楚。如果是寬頻網路的初期,是有這樣的傾向。交換一首手邊的新歌,不再需要慌張地計算時間,但有可能會因為透過的平台穩定度而懊惱。只是,現實的生活還是要繼續,所以也沒有像去年已經和網友進而結婚的Hannah一樣,有一半的交往對象都是來自於網路。沒想到,連結婚的對象也是。或許,以現在來說,都沒有什麼奇怪,只是對Kathy而言是難以想像的。

幾年前,由於朋友不想用自己的e-mail註冊MySpace,就由Kathy註冊。至於這個帳號後來怎麼了?並不清楚。只是後來,突然想到這個網站,才發現原來我註冊過了。既沒有什麼特別的更動,也沒去更改密碼。近期看到有人因為請假在家上網到FaceBook而被辭退的新聞,似乎才有些發現,「網路」這個東西,其實並不是一般學者所能分析的那麼簡單。除非,這些學者自己身在其中。因為即使身在其中的Kathy,對於許多既存的模式仍然不甚理解。

「存在先於本質」似乎頗近似於可能適用於理解「網路」的方式。

就像早期有學究型的人士批評再批評,村上春樹的作品完全稱不上「文學」。別懷疑,後期才又出現「我就是不讀村上春樹,我是讀吉本芭娜娜」的現象。然而,在此重疊同時,已經有人藉由網路上的平台發表小說。可想而知,又會有人說,這些被稱之為「網路小說」的,不足以稱之為「文學」。再讓我們回想一下,與此同時,其實日本正熱的是手機小說已經許多被翻拍成日劇或電影。

許多人會由於私人性的或是不明的理由,開始分析這些他們不瞭解的事,試圖分類,貼上標籤,然後歸檔。在不同時期,被歸類為不同的檔案區。例如,早期讀村上春樹的作品,可能會被稱之為淺薄;現在,你如果再提起你仍然讀他的作品,可能又被歸類為「文青」(文藝青年)。可是,這些人可能也不管你是不是讀過《未央歌》,或是《藍與黑》、三毛的《鬧學記》、朱少麟的《傷心咖啡店之歌》,可怕的是,Kathy也看九把刀的小說,認為敷米漿為什麼不是廣告米漿?而這些,和文青有什麼關係?是啊,Kathy完全不懂啊!

什麼時候開始,人與人之間對於網路的快速已經感到不耐煩?什麼時候開始,人們不再是單純問對方的e-mail,而是要求一個IM帳號?短短幾年,什麼都要求即時,而人們的距離真的變近了嗎?MySpaceFacebookTwitterplurk……

喜歡自由的Kathy,曾經,很久之前的曾經被朋友半取笑地送了一段影片連結給我。沒想到,它竟然還有市場……

from:Bob Ricci



No comments:

我的網誌清單

wibiya widget

  © Blogger templates Psi by Ourblogtemplates.com 2008

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