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December 14, 2011

「教養」-數十年如一日,每天固定梳化的奶奶

從有印象開始,奶奶在印象中,從來沒有一天不早起梳包頭,上水粉。每次看到奶奶一大早起床,有如儀式般地將前一晚的包頭放下,一根一根大小不同的髮夾,黑色的髮髻網,扁梳,簡單的鏡子……一項一項完全不馬虎地取下來放著,將一頭長長的頭髮梳齊了,再按步驟精準地梳好包頭,然後取絲瓜水把臉潤一潤,上著非常舊式的水粉。有口紅之後,奶奶確實認為這是一個很方便的發明,因為不會將手弄得紅紅的,但也不允許自己上口紅時有看得出來的瑕疵。最後,一定把落下的頭髮撿好,包起來,再丟。將桌面整齊之後,才下樓吃早餐。說是儀式一般,並不太過。

看著那樣的儀式,每一天重覆進行,沒有一天例外,生病的時候,奶奶就不出房門。幸好奶奶幾乎沒生過什麼病,除了最終的時候。不僅如此,一定要確認衣服是沒有折痕,整整齊齊才可以。

相較於媽媽連衣服都不會疊的情況,這簡直是神聖的境界!但又很好奇。所以,童年時,曾經認真地問過奶奶,為什麼要每天這麼仔細,花許多時間在這些事情上?因為,奶奶平常並不太出門,通常到Kathy家,或是長住大伯家時,總是坐在客廳,聽聽廣播,或是我陪她聊天,聽她說很久很久以前家族裡的故事。而媽媽除非要出門,否則,真的蠻像個普通歐巴桑,兩個人好像完全相反。

奶奶花了一些時間解釋關於「梳妝打扮」這件事。奶奶有提過,讓別人看到好的一面,是一種禮貌。但是終其一生,除了人生最後的階段,她實在無力再梳化之外,一直維持這個習慣,真的非常非常難!這多少和早逝的爺爺有些關係。

由於爺爺的早逝,奶奶很年輕便成為帶著7、8個孩子的寡婦。在過去那個老舊的年代,雖然有田可以種,不過,多數也不是自己的田,賺的錢並不多,要養大孩子十分不容易。家裡雖然有男孩子,但畢竟還是孩子,所以奶奶必須以女性的身份做一個家長,也做一個得出去拋頭露面和眾人接觸的女人。當時,許多人並看不起女孩子,對於這樣的年輕女性要持一個這麼大的家,都認為不可能做好。雖然,奶奶沒有說得很明白,只是點到為止,但應該曾經遇過非常輕薄的人,有些不禮貌的行為與言語。

某部份思想先進的奶奶,在某方面同時是傳統的女性。並沒有想過再嫁,或是靠著自己是女性的身份,可以撒嬌獲得什麼好處。她非常堅持,當一個女人,當一個人,其實都是一樣的,一定要堅定許多原則活下去,這不只是為了自身的名譽,也是為了孩子的教育。沒有讀書的奶奶說,孩子能讀書(當時還是日據時期),當然非常好,但是自己沒有能力教小孩關於讀書的事也是事實。或許,這個家永遠會是農家,那麼至少要讓孩子明白「好好做人」的重要。也就是自重

不可以做壞事,是理所當然的。但是,也不可以讓人認為,這個母親無法好好教育孩子,結果不懂禮貌,不知道進退,不知道尊卑。然而,這些事談何容易?奶奶說,她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,就算沒有錢穿華服,至少要非常確實地做好門面的工作。一個正直的人,應該要有整齊、乾淨的感受,絕對不是披頭散髮,穿著邋遢。換言之,奶奶是「由外而內」,讓別人對她生起一股「這個人最好尊重她」這樣子的感覺,為了孩子,她當然對自己的行為也非常重視。或許,這跟阿祖是個私塾的老師,可能有些關係。

每年,平常吵吵鬧鬧的爸媽,總是會在奶奶來住的那個月,表現得非常平和,絕對不會大吵大鬧。平常原本就不太惹什麼麻煩事的小Kathy,倒是沒什麼改變。頂多是,因為奶奶在,所以比較不會跟爸爸一來一往地鬥嘴。雖然,平常我們覺得這樣很有趣。

但是奶奶也不會要求我一定要在所有的長輩面前,表現出一副非常乖巧聽話並且順從的樣子。奶奶說,不值得尊重的人,完全沒有必要討好對方。值得尊重的人,他們不需要你討好他們。首先,把自身做好才是正確的事。基本的禮貌是必須的,但是過度之後,就變成虛偽,不誠懇,甚至是扭曲。不要以為別人都是笨蛋!奶奶並不太用「教養」這麼嚴重的字眼,好像是要把這些細細碎碎的事,看成每個人每天的一部份。

也許,在別人的眼裡,奶奶好像只是一個平常坐在客廳,親切的老人家。然而,每一天,在她下樓之前,那仔細而費時的儀式,和奶奶臉上笑容一樣,她很親切,但絕對不可以在她面前隨便。她只是努力當一個好長輩,並不是可以縱容別人態度不好的人。

爸爸偶爾會說「我們可是一個三代清白的家族」!意思是,在整個家族裡,我們家族中,一直到爸爸那一代,從來沒有人因為有過什麼不良記錄。在以往戒嚴時期,就算調查起來,整個家族沒有一個人有過任何不良記錄,連續三代傳承下來的精神,很大一部份確實是奶奶一直堅持著許多原則,而有這樣的局面吧。爸爸也會希望將來Kathy可以說:我們可是四代清白的家族啊!

可能正因為如此,奶奶過世超過10年以上,每每有什麼大事的時候,就會想:如果是奶奶的話,她會怎麼樣呢?

No comments:

我的網誌清單

wibiya widget

  © Blogger templates Psi by Ourblogtemplates.com 2008

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