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January 16, 2012

【3 Idiots】-一切都是從這一段開始....

相信許多人想看【3 Idiots】是因為下面這個網路片段開始:

(記得當初有中文字幕版,暫時找不到。知道的,請告訴Kathy。謝謝!)

許多人寫過這部電影,許多人有不同的教育背景。可是,亞洲人說不定是最能體會這個電影中表述的教育文化。這部電影熱賣程度到,曾經一位台中的計程車司機,在車上裝設一部筆記型電腦,正放著這部電影,還問Kathy看過沒?聊起來才知道,這位司機先生可是高學歷工程師退下來,開計程車。他提到的工程師生活,非常熟悉,總是出差到大陸,錯過孩子的生活,物質沒有問題,直到有一天,太太生病之後……。他回家了!他變成一個天天回家的爸爸。


事實上,印度確實存在著這麼一所學校,只是電影當中採用的是影射的方式。在印度的教育方式中,只要在家庭社經地位還可以的情況下,通常確實會要求女孩子能讀醫科,男孩子成為工程師。當年矽谷常常戲稱,「IC」這個詞,是Indian and Chinese。他們分不出來華人其實來自許多不同地方,便通稱「Chinese」了。這同時也顯示,在國外的高科技產業當中,華人與印度人的族群佔有非常高的比例!

這又表示什麼?好,很簡單地說,這兩個亞洲大族群,都在高科技業裡競爭!可是,這兩個族群,在歷史上可是擁有極雄厚的文史哲背景的族群啊!這也沒有什麼奇怪,我試著寫關於《拒絕聯考的小子》讀後感好了。那不屬我的年代裡,有一個人說,不要去聯考,我想,吳祥輝的性格也非常令大人們頭痛吧!不聯考?就像是天會塌下來,你人生完蛋了!當然,誰都知道,人生怎麼可能這樣就完蛋?只是為什麼當下會覺得完蛋呢?

好,再回顧一下,Kathy小三就會向無聊的長輩背得出來「小學畢業後,讀國中,讀完國中,考高中,讀完高中,考大學,讀完大學,考研究所,讀完研究所,考博士班。最後,當一個大學教授!」,這麼長的廢話,你以為是誰教我的?確定不是Kathy的父親。

一個小孩,10歲的小孩向大人背出這麼長,但明明知道可能不會去做的事,你不覺得很變態嗎?超級變態!教我這麼變態說法的人,當然不是個很好打發的角色。那就是我阿母!關於Kathy的教育問題,父母的歧見一直存在。

可能雙方背景不同,父親許多事都是自學,或是跟著師傅邊做邊學,是不是一定要讀到博士?父親根本沒有非常在意,他比較在意我的意思。考大學那時候,爸爸還偷偷告訴我,如果不是很想念大學,就不用考,沒關係。我說,我是真的想念,還解釋了一堆理由,父親想想,就答應了。他當然會煩心關於學費的事啊!大學又不是不用學費!但是,對於比較在意我願不願意,想不想,為什麼要讀這件事比較在意的爸爸,高學歷真的比不上身體健康重要。

母親這邊,不可否認地,當同輩的人多半都已經讀大學之後,小學的功課就會比來比去。母親好像比較沒有辦法像父親一樣,直接了當地說「我們家的孩子理化不好」這種話來。(最差的科目是地理啦!)所以,母親的要求是非得考上大學不可,這是最低要求。和魔鬼的交易,不,和母親交涉的項目只有:我只讀自己想念的系所,這點請不要干涉!(後來,母親應該有點後悔接受這樣的條件吧。哈哈!)

重點是,我讀的是自己想讀的科系,幾乎可以猜得出來的是,它跟賺大錢沒什麼直接關聯。最可怕的是,還是冷門學系,爸媽這下好笑了,因為他們也向親友解釋不出來。父親比較聰明,會把我丟到前線,自己選的,自己來回答吧!

可是,我後悔嗎?一點也不會啊!如果人生當中有什麼時候是真的讀書讀得非常積極而快樂的時候,大約就是大學的時候。五專的快樂是不一樣的。大學選的是自己想讀的科系,常常自己去圖書館,常常讀著自己想讀的書。明明不是老師列出來的參考書單,也會因為某些關聯而借來讀,讀了之後又跑去跟教授討論不明白,或是有疑問的地方。選修的課,也完全按著興趣來選,只要有時間,學校只要有開一些有趣的課,有機會就一定會去選修。系內的課,也一樣,一些非常態性開的選修課,修起來會特別有趣。因為,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修到。那種「獲得」的喜悅,現在似乎還非常鮮明地在眼前……。

有多少人曾經在求學階段有這種「獲得」的喜悅感?

很多年後,當時希望Kathy去工作,而Kathy還是選擇大學的老師終於有機會在去年見面,談話。他還記得當年的事,還記得我的名字。老師說,大學如何?我說,讀得很開心。他說,開心就好!能讀得開心也是個好理由,但妳現在知道為什麼當年我勸妳不要去讀了吧?我說,我知道。當年看著Kathy長大的老師,和後來長大的Kathy有了比較不一樣的對話。我們從另一個層面,去談論當年的事。

當然,還是有人會說「妳真是亂來,不怕會餓死嗎?」這種話。我不會否認,任何時候,只要有面試機會,就會被問到,為什麼大學選擇這麼冷門的系所?中文系也不生產文學家為主,歷史系也不生產歷史研究者為主,英文系也不生產像沙士,不是,是莎士比亞!我總在想,你真的認為電機系會生出電腦嗎?這想的想法不過是因為一直以來認為「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」的想法,別忘了,皇帝是生下來就註定的,不是因為會考試就能當!

至於讀什麼?讀讀法律,當律師很賺錢,結果媽媽朋友的小孩,卻因為考了5年才考上法官,這件事傳遍千里,你覺得他會很開心嗎?記得五專時就讀的科系到四年級要分組,三年級時要交一份志願表。我問了老師,老師給我的意見是:行銷組!雖然我哇啦哇啦地說,大部份的同班同學都是選別的組別,但是老師提醒了我一件很重要的事:妳自己適合的,跟別人適合的不一樣,這點妳有想過嗎?(我還真的蠻常找老師啊!)因此,我和少數的同學選擇行銷組,成為別人班級裡的少數民族。

我們這些人,後來也沒約好,大家後來都插班大學,讀了自己喜歡的科系。喜歡畫畫的去讀了相關的科系,還在大學時組樂團當鼓手,參加音樂比賽。在網路上看到老同學的消息時,覺得「原來這傢伙很努力在走自己的路啊」,這種心情,我想,也許是比較特殊的。也有選擇體育相關的,或是其他不同的科系。並沒有人餓死,好嗎?

印度目前的教育中,還是存在著這樣的想法。台灣難道不是嗎?最初最初說「孩子健康長大就好」的父母,後來變成「你的成績怎麼是這樣?」,弄得小學生變成晚上12點才能睡!這很正常嗎?總是說,讀書是為了自己好,那讀自己喜歡的,有什不好?許多父母認為不好的原因,和某些朋友質疑我的原因也沒什麼兩樣,就是你讀的能賺錢嗎?要賺錢,真的不一定是讀書啊!

考試分數(名次)跟成就是兩回事。成就和為人,又是不同一件事!我們的文化裡,如果還認為「資優生」這個字眼套在某個人身上,他就是個很好的人,那真是亂來!那只表示成績好,憑著成績好而在學校胡作非為的小孩多得是!成績好,後來卻沒有賺大錢的人,還是佔多數。

No comments:

我的網誌清單

wibiya widget

  © Blogger templates Psi by Ourblogtemplates.com 2008

Back to TOP